0-2歲育兒懶人包:上廁所、戒尿布訓練常見Q&A

2022032005:06

0-2歲育兒懶人包:上廁所、戒尿布訓練常見Q&A

2020-01-08 00:00 更新:2020-02-21 15:32

by 兒童職能治療師——蔡曼嫻     出處:親子天下

寶寶戒尿布、練習如廁(上廁所)是有撇步的!關於帶孩子練習如廁的事前準備、初步的練習方向、提高如廁成功的5個技巧,提供給大家。
 

Q:小孩幾歲適合開始練習如廁(戒尿布)呢?

A:戒尿布前,孩子要先能「如廁前表達」(已經尿尿便便了,孩子能察覺並試著告訴大人,包括肢體動作的表達方式,如:拍尿布),所以可等這能力出現後,再開始如廁訓練,依據發展里程碑,約2歲前會發展出如廁前表達(若孩子語言表達發展較慢,則再評估訓練的時機)。

但如果孩子願意嘗試配合、不會抗拒坐馬桶,也可先讓孩子體驗坐在馬桶上的感覺,目的不在於要成功尿尿或便便,而是熟悉坐馬桶的感覺,如:洗澡前坐一下馬桶。坐馬桶需要一些器材準備,寶寶比較不會因為不穩而害怕,尤其是個性比較謹慎、擔心跌倒的孩子,坐馬桶跌入或不穩的感覺,都會可能會影響或抗拒再次練習。

一般2∼3歲間有發展出到馬桶如廁的行為,都算正常發展進度,有些語言發展較快且願意配合的孩子,可能就會更早戒掉,還是要依孩子狀況來安排如廁訓練。另外,如廁能力不是單指不穿尿布,還包括:知道自己要尿尿了要忍住、移動到廁所、穿脫褲子、到馬桶上再尿出等等獨立完成的能力。所以,如果聽到滿月就在練習戒尿布,以培養獨立如廁能力的觀點,其實意義並不大。

Q:如廁能力有發展順序嗎?

A:訓練如廁可以參考下表的順序,不過因為孩子能力與生活經驗不同,所以學習區間較大,但要記得適時提供孩子練習機會,避免錯過孩子學習的敏感期。

▲如廁能力的參考發展里程碑。資料來源:四塊玉文創│製表:親子天下

Q:如何練習如廁的表達?

A:可在換尿布時就開始說「如廁表達的詞彙」給孩子聽,如:換尿布洗屁股時,跟孩子說:「尿尿了」、「便便了」,讓孩子多聽多熟悉這些詞彙,都會產生聽覺記憶(將詞彙和活動做連結),再進一步去練習使用這些詞彙來表達自己的需求。寶寶在口語尚未熟練前,會使用表情、聲音、肢體動作來表達,如:拍尿布,這些也算是如廁的表達喔!

Q:練習如廁前,要準備什麼呢?

A:一般我們可以做以下2種準備:

1.學習褲/褲型尿布/小內褲

與黏貼式尿布穿法不同,學習褲和褲型尿布穿脫方式同小內褲,讓孩子同時能練習自己穿脫褲子(建議外褲也穿鬆緊帶款),以達到完整練習如廁步驟,初期在練習時也比較能掌握時機。時機指的是當孩子表達想要尿尿時,大人能及時帶到馬桶上,讓孩子成功尿在馬桶裡。而孩子一開始的表達,都是已經快要尿出來了,如果是穿脫一般尿布,則孩子可能會來不及到馬桶,就尿在尿布裡。

學習褲和褲型尿布的差別是:學習褲大約能吸收1∼2泡尿,視尿量也可能會濕到外面的褲子或椅子,一開始需要準備多件來替換和清洗;褲型尿布則吸收力較好較不會外漏。另外,學習褲因為吸收量有限,較能察覺到尿濕不舒服,提高孩子尿濕的表達機率,或因為不喜歡濕濕的而增加去馬桶尿尿的動機,但如果孩子對尿濕的觸感不在意,這部分可能就不會有明顯差異。

 

家長可以視狀況選擇使用哪一個方式。例如:對尿濕很在意的孩子,用學習褲可以提升如廁的動機;如果是要外出、孩子仍較頻繁會尿在尿布、尿在馬桶成功率較低、清洗晾乾不易,則可選擇褲型尿布。若方便每天清洗和更換學習褲,直接用學習褲也可以。

2.馬桶坐墊+腳踏凳

一般馬桶座墊尺寸是適合大人臀部的,孩子的臀部較小,會有掉入馬桶內的感覺,不穩的不安全感增加,這時可準備兒童馬桶坐墊放在一般馬桶上,兩側有無把手皆可,沒有把手,扶在馬桶座墊上也可;一般馬桶座高也是大人小腿尺寸,小孩的腳會懸空,也會增加不穩的不安全感,排便也會不好使力,所以建議放置適合高度的小凳子,讓孩子腳可以踏著支撐。

初期的練習,大人可以拿一張凳子坐在孩子前方陪伴鼓勵孩子,坐下來視線高度與孩子較接近,孩子會覺得比較親切有支持,大人的腰也比較不會受傷。

Q:雖然已經開始訓練,但小孩還是很少在馬桶上尿出,還有什麼技巧嗎?

A:可以試試看下列提高如廁成功的5個技巧:

1.適當的進水量孩子有適當的進水量才有適當的排尿次數,才有機會練習如廁。進水量不單指喝水,不愛喝水的孩子,除了使用增加喝水量的技巧,同時也可透過含水量較高飲食來補充水分,例如:湯、奶、水果、稀飯、瓜類等

2.模擬示範

要記得孩子對新事物仍沒有概念,需要透過大人或同儕示範、教學、說明,才會學習了解這件事要怎麼做,尤其是要從既有模式轉換到新的模式(尿布→馬桶),孩子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和接受(從很方便隨意→要定點要忍住),孩子也會覺得為什麼原本可以尿在尿布,現在要用馬桶呢?為什麼不能尿在尿布了呢?如廁較不方便由大人直接示範,因有隱私的考量,所以我們可以用繪本或扮家家酒的模型來示範說明如廁的步驟,讓孩子先大概了解整個流程,有心理準備較不會因為未知感而害怕抗拒,或不知道自己現在要做些什麼動作。
3.觀察孩子排尿時間點

初期需要大人觀察孩子尿尿的時間、大約隔多久尿布會濕,找一個比較容易成功的時間開始固定練習,例如:午餐有喝湯後,過了20分鐘尿布就會濕,那就要在尿下去之前帶孩子去馬桶。如果孩子已經會表達,但需要詢問下才會表達,就要記得定時詢問孩子需不需要上廁所,以免玩到捨不得離開活動,或忘記要去廁所就尿在尿布上。綜合帶學生和寶皇的經驗是,會先從半天定時帶去廁所,然後再擴增到整天,例如:起床到午睡前這半天,每個小時都定時帶去如廁,午睡後到準備晚餐的時間先不練習。如果孩子尿的間隔比較短,上課或遊戲中途會尿尿,會視課程內容請副教老師帶去如廁(在家就是先中斷活動,請孩子尿尿後再回來玩),若是課程/活動不適合中斷,則會視情況使用尿布,例如:去上親子館活動,擔心中間來不及尿尿而尿濕,就會穿尿布,回家再練習,視情況保持彈性,避免因為尿濕影響孩子參與課程,但下課轉換時間會再帶去練習。要是孩子在活動中自己突然表達要上廁所,我們會掌握這個動機,讓孩子離開活動去上廁所,回饋給孩子表達後就去上廁所的連結,增強這個模式;要是孩子有表達但常常沒帶去,孩子則會覺得去馬桶如廁這件事也不是必要的。

 

4.受到鼓勵的孩子愈能有自信練習

一開始練習,孩子難免會失誤,大人儘量以提醒的方式來提高成功率(定時告訴或帶孩子去如廁),然後觀察孩子失誤的原因,以便提醒孩子和自己下次可以留意。在能力尚不穩定或還在練習時,經常被責備的孩子會慢慢失去信心與成就感,會聯想到挫折與壓力,而拒絕或情緒不安。

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要開始練習,可以重回模擬示範,從書籍或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持續熟悉了解如廁,讓孩子再多些時間做準備;若孩子已能表達自己的想法,可以和孩子聊聊他的感受與困難,或從孩子在扮演活動中操作玩偶,觀察投射行為(如:跟他玩扮家家酒的遊戲,中間包含上廁所,觀察孩子扮演上廁所的反應,通常孩子會用自身經驗和想法來演繹扮演的人偶)。

5.慢慢加入完整的如廁流程

 

願意坐上馬桶是第一步,要孩子能真正獨立如廁,尚包括:衣褲穿脫整理、使用衛生紙、擦拭、沖馬桶、洗手等等,部分流程的動作可先在其他活動做練習,之後再類化於如廁的流程中,會更容易達到完全的獨立。

以上幾點初步的練習方向與發展概念提供給大家,最重要的是大人與孩子都準備好、保持愉快的心來練習新的技能,觀察並給予孩子時間,就會慢慢增加成功率了!

作者簡介│兒童職能治療師 蔡曼嫻

成大職能治療學系畢業後,投入0~6歲早期療育服務,專長為兒童發展促進、生活自理、感覺統合、玩具分析和情緒行為等,並與家長合作討論協助孩子成長,累積了多年實務經驗。當媽後,運用職能治療師的專業來育兒,並深刻感受家長的困難與需求,開始於粉絲團與爸媽們分享生活中可運用的育兒技巧與活動,實用與貼切、受到廣大迴響!